當「小餅乾」成為碎屑,社會又會成為什麼?


前言

在現在生活中,人們常以手機看新聞、逛網拍、搜尋知識抑或是瀏覽社群網站, 但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察覺到「廣告」逐漸增加,而廣告的內容似乎也越來越趨向於自己的生活? 但手機究竟為什麼能夠得知你喜歡的事情,更不論這些廣告是在多個平台同時竄出, 連以前還未賣場化的INSTAGRAM都能夠跳出你在SHOPEE瀏覽的商品? 這場廠商與顧客的追逐戰可以從「一塊小餅乾」說起。


什麼是Cookie?

「用一個文字檔,默默記下你所有的網路行蹤」

我們能夠簡單地把Cookie分為2類

Cookie提供了網路行為更多便利性, 像是透過購物車一次下單而不需要每樣商品都下單一次、記住帳號密碼等等的, 它是一個基於升級用戶體驗而廣為支援的技術。

隨著處理數據的技術日漸成熟,第三方Cookie的發展為廣告發跡, 當廠商引入了這樣的技術時,便能夠鎖定究竟誰是潛在的客源並且對其投放廣告。 而此舉動的應用更不局限於「能夠瀏覽商品的網站」。基於能夠跨網站追蹤的機制,只要是能夠提高曝光率的網路角落,第三方Cookie就能派上用場。


小餅乾的崛起

在現代的生活中,傳統的電視廣告或紙本與看板的影響力隨著年輕人的目光轉移已不如從前, 數位媒體取而代之成為影響新一代的廣告平台。相對於傳統媒體廣告以收視率和閱讀率當基準,數位媒體的 衡量標準 轉為點擊率、轉換率甚至是導購率。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達到這些直白的標準漸漸變得困難,也使得 數位廣告的效能顯得低迷。此時,這些廣告供應商便開始利用第三方Cookie來達到「 實時競價」與「 重定向」用以提高效能、吸引客戶。


第三方Cookie的爭議與規範

雖然cookie是數位廣告界的一片肥沃土壤,但前述所提及的蒐集使用者資料後對資料的處置不免引起了用戶的隱私疑慮與爭議,這是源於Cookie所獲取到的資料內容不但可能遭到 駭客的攔截,也可能會有大量資料買賣的狀況發生,在前端更會使社群網站與廣告平台感覺像變態一樣無時無刻都在 追蹤你的瀏覽與搜尋紀錄。想想看,如果我今天興致來潮在蝦皮購物商城搜尋了一件裙子,打開google後馬上收到相關的廣告,或是和朋友聊天聊到某個耳機,Facebook就馬上跳出類似廣告,豈不是很嚇人嗎?


為了保護隱私,國際間紛紛響起了保護個資的聲音:

這些政策無疑是要將第三方Cookie逼退。


沒有了Cookie的網路世界

當一塊大餅乾被限縮成了餅乾碎屑將會是如何?根據 Google的實驗調查,發現當廣告媒體缺少了第三方Cookie,其價格可能會暴跌56-64%。

未來,可能將衍生多重效應:

  1. 廣告行銷須尋求替代方案:
  2. 內容比對行銷Contextual Targeting,這是指在最相關的網站內容中放入最相符合的廣告,比起一般的隨機投放廣告,這與使用者有興趣的資訊高度相關,也不會顯得廣告過於牽強而引起反感,提高接受度。

    除了他網站的資訊之外,也能夠轉向蒐集顧客資訊的方式來進行。媒體能夠開始建構自己的 花園高牆Walledgarden(又名封閉平台Closed platform),這是讓使用者在平台提供的服務範圍中不會接觸到第三方的應用功能或內容,例如Apple的iOS和Amazon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都是花園高牆。在這些平台中,這些平台蒐集的 第一手用戶資料都是廣告媒體在沒有第三方Cookie時所能幫助行銷策略的一環,因此廠商可能會轉向投資這些用戶數據。

  3. 個人資料的保護性增加
  4. 限縮第三方Cookie對用戶大致上而言是好是,能夠避免個人資料遭到不當使用,不過首先應該 檢查自己正在使用的瀏覽器是否是封鎖Cookie的最新版本,或是轉向能夠符合自身需求並保護資料的瀏覽器。

  5. 廣告的侵入性提升
  6. 在Cookie逐漸被淘汰後,廣告效能逐漸降低,在達到一定成果之前,為了應付這個狀況,廣告商可能會使用視覺性更強烈或是更具有侵略性的方式來進行廣告投放。


結尾

會需要像第三方Cookie這樣的技術應用在廣告產業上,是因為數位媒體、廣告商、讀者的「三角利益」尚未有效交集。一直以來,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是默許著在我們閱聽的事物之間穿插著廣告,使得商業廣告成為消費社會中自然存在的一個資訊環節。

不過隨著科技的平凡化,數位廣告模式仍然未找到一個最佳的形式,而是變得越來越商業化。我們越來越常看到廠商希望我們看到的而非真正想得到的資訊,在消費者與那些資訊之間有如形成了一堵牆,那些資訊轉而顯得珍貴有價值,這一切在無形之間都是讓三角利益的衝突越來越尖銳。

如果要改變這雜亂不堪的媒體平台,應該是找出一個兼顧讀者權益、公眾溝通能力和媒體且可行的營運模式,不再將真實的資訊與社會隔開才是我們在「餅乾碎裂時代」的共同目標。


本文參考 碎裂「小餅乾」,如何衝擊新聞媒體、數位廣告及你的上網行為?